【聯合線上╱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提供】
2010.02.24 04:21 pm
圖/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提供
為什麼,每個孩子一出生都會用哭聲來表達他的需求?為什麼小嬰兒會對著爸爸媽媽微笑?為什麼看到任何東西都會先拿到嘴裡嘗嘗?仔細觀察孩子的成長點滴,可以發現,在還沒有發展語言之前,他們已先發展出肢體的能力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舞蹈學教育博士張中煖指出,身體,是孩子認識自己、接觸世界的唯一橋樑。
「動身體」,是一種本能,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親子課程教案委員林怡君說,其實還在母親子宮裡面的胎兒就會「胎動」,在國外的很多研究中也指出,胎兒已經會透過身體和外界互動,聽覺發展之後,不同的聲音會影響胎兒胎動的頻率。可見,孩子天生就會動身體,而且會隨著聲音展現出不同的律動。
觀察小嬰兒和幼兒的身體都是可以自然舞動的,一旦進入正規教育,這種能力就會漸漸失去或減少。透過系統的教學和設計,可以讓他們繼續保持這樣的律動,甚至讓他們身體裡更多的潛力發掘出來。身體的擺動可以像樹,也可以像風,這種身體的律動是每一個人身上本來就有的,只是正規教育裡要求大家對齊、稍息、立正,逐漸僵硬的肢體也逐漸囚錮了律動的精靈。
除此之外,動身體也是生理上的需求,大肌肉、小肌肉都需要透過持續訓練,練習如何用力、放鬆,擁有基本的控制能力,才能夠正常成長,讓身體的動作能夠越來越準確、控制自如。而根據許多幼教學者的觀察和研究,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,對自己就會越來越有自信,也更具備面對挑戰與挫折的能力。
因此,雲門在課程中結合了舞蹈、音樂、藝術和戲劇,讓孩子認識音樂節奏的快慢和高低,讓音樂節奏和身體的節奏可以結合;讓孩子用畫筆畫出學到的舞姿以及飛躍的模樣;用戲劇故事讓孩子創造不同角色的性格。而且成果展演不是雲門所強調的,幼兒律動課程不是讓孩子來上一年的課,學習做出很漂亮的踮腳尖旋轉,注重的不是成果而是過程。有一種藝術教育的基礎在生活裡面,幫助孩子將來有機會打開自己的心胸,可以容納更多藝術中的學習。
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成長
四歲的黃媛曼剛進入舞蹈班的前三個月,安靜得足以讓所有的人遺忘她,黃爸爸雖然知道女兒在學習時不喜歡講話,但心裡卻覺得奇怪,曾經學過基礎舞蹈的媛曼表現應該不是這樣的,後來他才慢慢發現,原來女兒不知該如何用肢體來表現自我,於是黃爸爸耐心地等了三個月,終於看到女兒的蛻變。「我永遠記得媛曼學蝴蝶翩翩飛舞的那一幕,那麼自由自在,彷彿教室都不夠她飛翔似的。」黃爸爸感嘆地說,我們的主流教育並沒有教孩子如何運用肢體語言。他不期許女兒成為舞蹈家,只希望她在運用肢體的過程中,能有更多心靈體會,現在的曼媛懂得時常擁抱家人,而且透過課程,她發現同一種題材竟然可以有那麼多不同的表現,也激發了她的創造力。
「你今天在教室學了什麼?」這是家長最喜歡問孩子的問題,但是孩子卻經常答不出來,因為生活律動課程不像芭蕾有明確的動作進度,而是一種情境式的引導學習,所以這段問答也總在雙方都「霧煞煞」的情形下收場,家長若不曾站在玻璃窗外觀看,很可能以為孩子什麼都沒學到。
所以,雲門除了呼籲家長們仔細觀察孩子的成長之外,也希望爸爸媽媽在藝術教育上不要有「立竿見影」的心態,讓孩子學東西一定要以快樂為本,千萬急不得,也不要以「有沒有用」來衡量學習價值。孩子是敏感的,只要大人一施予壓力,他的創意就會立刻萎縮,相反的,只有快樂才能學到東西,那怕是只有一次,他永遠都會記得這個學習經驗,而這個經驗卻可能影響他一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